![]() |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Inventor>>Inventor2008 机械设计应用教程 | 零件造型和特征相关技术(19) |
15.6 齿条 要求创建齿形可参数化的齿条,参见参见图3-198和3-125.IPT。 ◆创建基础设计数据 这种要求很典型,在 Inventor中也能顺利地实现:开始新零件。打开“参数”功能,创建图3-199所示的“用户参数”,建立有关齿条需要控制的原始参数。 ◆创建齿条基础模型 ◆创建齿沟草图 注意:在“二维圆角”界面中的黑三角,不能使用“列表参数”功能,可能是 者忘了写了。但是可以用键入变量名的方式进行表达式引用。 做齿条节线,用构造线创建,标好全部尺寸。将草图与齿条基础模型之间,用几何约束实现正 确的关系,参见图3-201。 ◆创建齿沟特征 拉伸-切削出齿沟。阵列齿沟特征形成全长度的齿沟。阵列参数参见图3-202。 按“间距”阵列;相邻间距为齿条节 距表达式“模数*3.14159265”;阵列数量 为表达式“总长/(模数*3)”。这里没有使 用真实节距,是为了确保阵列的数量相对 于齿条长度“只多不少”。 ◆验证 打开设计参数表,改变“用户参数”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原始设计参数,确认后将自动更新模型, 所有结构都能够正确关联改变。 15.7 刻度 在零件上刻度,是并不少见的需求,例如3-126.IPT和图3-203。 其中,刻度线不必按实际情况造型,反正也就是个表达而已。 长条的刻度,是在短刻度基础上的延伸,参见“加长刻度”特征 和草图。文字草图目前还不能阵列,只好一个一个地做出。参见图3-204,用刻度线的槽底座草图,用构造线控制文字的位置和角度,拉伸成刻字。 15.8 类螺旋结构 例如图3-206和3-127.IPT,这是一种并不少见的零件结构,它还不是Inventor概念上的螺旋扫掠所能完成的,所以这里称之为“类螺旋”。对于在Inventor中建立这类模型,会有几种方法, 但是应当只有一种方法是最为接近真实的结果。我们需要分析可能的方法,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几何构成需求分析 这类结构的共性是:法截面呈矩形或梯形,与基础圆柱之间有过渡圆角,外圆柱有公差;其路 径是盘绕在圆柱或圆锥表面上,螺距多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则清晰。 ◆螺旋扫掠的可能性分析 用螺旋扫掠造型,因为没有提供对应的参数设置而不可能。因为Inventor的螺旋扫掠仅能在极 简单的参数下自动创建路径。而这些可能的参数不足以对应目前的建模需要。 结论是:不能完成。 ◆凸雕的可能性分析 参见 3-128.IPT,这是一个用凸雕机制完成的结果。从粗略的结果看还不错,但其中有两点还是有些问题:(参见图3-207) 首先,法截面轮廓不是矩形,而是两侧向心的结果,这是凸雕缠绕到圆柱面之后,其本身机制 造成的限制所致;其次,我们需要在凸雕的草图中,既控制路径、又控制截面,从结构层次上看不 能各自独立控制,也不太好。 前面介绍过,凸雕的几何构成原理是:“基础是草图轮廓和现有特征,按要求向特征表面投影, 做出凸雕样特征”。这是粗略的描述。若局限于“缠绕到圆柱面或者圆锥面”的凸雕特征,条件是: ◆原始基础是具有单个的圆锥或圆柱表面的实体; ◆凸雕草图,要在与圆锥或圆柱体相切的面上创建才反映实形; ◆特征参数要使“缠绕到面”有效,并选定这个圆锥面或者圆柱面; ◆将以与回转轴线垂直的素线形成结果,特征侧面向心收缩; ◆结果轮廓不能有“重叠”现象。 这样,Inventor将把草图当成“展开”的表达,并将这个展开表达“卷曲贴附”在指定的圆柱 或者圆锥面上,于是得到了结果特征在所指曲面上的边界;之后按要求凸起或凹入,例如3-129.IPT。 再如3-130.IPT中红色的凹陷,草图是20x20mm的正方形,形成凸雕特征之后,轴向尺寸仍旧 是20mm;而圆周向尺寸,在圆柱面上的弧长也是20mm。这就是“卷曲贴附”的结果。至于凹陷底部, 则是“向心收缩”的结果,每条侧面棱线都指向圆柱轴线。 可见,用凸雕还是不很合适。 ◆扫掠的可能性分析 参见 3-131.IPT,这是用扫掠完成的结果。我们终于可以将路径创建与截面创建各自独立进行了,而且法截面图形也是正确的了。 其中几个技术要点是: ◆绘制展开状态下路径的草图,然后利用三维草图的创建功能投影并缠绕在圆柱表面。这是 我们前边曾经用过的方法,不需要重新说明了。 ◆截面草图要基于路径的法面创建,并注意与法截面中的圆柱中心的关系。 ◆关键的一点,是要在扫掠时使用内圆柱面作为引导面,这将完全做到扫掠得结果构成符合 我们的原始构思,参见图3-208。 ◆外圆柱面需要最后来切割成形。 15.9 另一个例子:圆柱上的导槽 这是在直径40mm,长50mm的圆柱上的导槽设计。机构是一个圆柱销在8mm导槽中定位,拉动 圆柱轴向移动20mm,完成快速接近;之后转过45°完成预夹紧;最后在转角60°范围内最后夹紧。 夹紧角8°,各段交界处用R15过渡。参见图3-209。 这种设计很常见,一般来说不会依靠模型完成制造,而是由另外的途径提取路径数据投入制造。 所以将路径能单独创建,则很有利于后期的处理。 这种构思的表达,同样适合于使用前一个题目的模式,过程如下: 以XY面和原点为基础创建草图,创建圆柱;在XY面上做草图,投影端面,作为槽子路径的展 开;其中:变量“L_1d”是用户参数,这是在1°转角下圆柱展开长度的值。 之后作出过渡圆角,完成路径草图;在圆柱端面作草图,完成槽子轮廓;扫掠-切削,引导面为 外圆柱面;切削出槽子尾部的半圆柱,完成。 结果参见 3-132.IPT。可见,这是很简洁的、直观的过程,与设计构思充分一致。结果也能顺 利实现参数修改和模型跟随。许多小型的这类凸轮设计,从简化工艺和凸轮槽内外圈运行速度差不 大的角度考虑,都是在槽子法截面中将两侧做成平行。 |
版权所有 民众工作室.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