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Inventor>>Inventor2008机械设计应用教程 | 工程图处理技术(16) |
26. 子装配在二维装配图中的处理 两种可能:在装配中直接引用子装配;或者将子装配衍生成零件引用。 参见12-052a.IDW,这是个模拟实例。在实际处理中会有个问题,这就是对于子装配或衍生成零件的子装配,在明细栏中材料栏的内容标注。 26.1 对于衍生成零件的子装配的材料处理 对于衍生成零件的子装配,按Inventor自己的处理,材料将标注“默认”。这当然是错的。只好我们自己想一个馊主意了: ◆创建新材料,名称是“ ”(空格); ◆所有的参数都设置成0; ◆将这个衍生的装配零件,或者整个装配的材料设置成“ ”。 26.2 对于衍生成零件的子装配的重量处理 26.3 对于直接引入子装配的材料处理 目前的状态,子装配的材料标注基本上正确。 参见12-052b.IDW中的序号1、2。 其中“开关盒”是一般的子装配,没有问题;而“立柱”是焊接件子装配,材料竟然标出了焊条的材料(焊接软钢)。这可有些意外,明细栏中子装配项目有材料已经是不对的了,进一步 把子装配标成焊缝的材料,就更不对了。笔者还不知道怎样解决… 26.4 子装配的极限位置表达 例如:液压缸推动的机构,按要求要给出起 点位置和终点位置。通常的表示方法是一个位置画出实线的部件,另一个位置用双点划线画出部件轮廓。 目前,Inventor没有给出直接的处理功能,但这个需求是应当满足的。与之接近的现有功能是, 装入表示另外一个位置的“虚零件”,并使这些零件呈“参考数据”的身份。 例如在12-05a.IAM中,在装配环境中选定12-005-2.IPT,在右键菜单中“特性(P)”,将其设置成图12-158的结果。 ◆线样式: 按引用零件:虚零件图线用样式中的“引用(ISO)”线型处理,默认结果。有两种可能: 对于线框视图:虚零件与正常零件互相不遮挡,不出现相切边。参见视图A。 对于渲染视图:虚零件不渲染,保持上述规则。 参见视图B。 ◆边界: 按Inventor自己的解释在这个版本中有些变化:设置边界值,以使边界在所有边上以指定值扩展。笔者还是看不懂。 按反复试验和确认,这个值是设置参考数据身份的模型投影轮廓,是不是“完全表达出来,还是只表达一部分”。Inventor认为默认的情况已哦能够当是“只表达一部分”。 所以,12-005a.IDW右下角“边界=0.01”和“边界=100”两个视图中,同样的零件轮廓表现得不同。但笔者还没有搞清楚这个数据的单位是什么,反正一般都设置成100,也就不深究了。 这样,在相关工程图中,被设置成“引用”-“参考数据”的这些零件会按照工程图界面中“参 考数据”所设置的参数表达,这就创建了“虚零件”的工程图图线;而且在相关的明细栏中,Inventor 会自动实现“虚零件不统计”的要求,正确完成明细栏数据处理。 综上,可以断言,所谓“参考数据”功能,应当就是Inventor为了“子装配极限位置表达”的 需要而设置的,即便Inventor的解释中并没有明显地说明这一重要特性。 其中有个问题需要注意: ◆创建一个位置的装配模型,参见12-064a.IAM,这是设计用的模型; ◆创建两个位置都有的装配模型,为了能便于操作,可将虚位置的各个虚零件放在被实位置 相关实零件不同的、但不影响工程图表达的位置上; ◆设置虚零件的“引用”参数为“参考”,参见12-064.IAM; ◆作12-064.IAM的装配工程图,结果是图12-160的样子。 ◆选定下边的视图,在右键菜单中“显示内容”,之后在浏览器中找到虚零部件,将它设置成 “不可见”。同样处理右边的视图; ◆在左上视图中,将不想显示的双点划线轮廓隐藏修饰。 典型的结果参见12-064.IDW。这样,利用“参考数据”的机制,就圆满解决了这种装配表达。可见,“参考数据”确实是Inventor为了子装配极限位置表达的需要而设置的,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给我们虚、实零件轮廓的遮挡开关,需要我们自己修饰(操作也不复杂). 27. Inventor与MDT/ACADM的关系 这就是Mechanical Desktop2008和AutoCAD Mechanical 2008与Inventor的关联关系。 可以在ACADM/MDT中关联创建基于Inventor零部件模型的、可关联的工程图,这对于充分发挥AIS/AIP中各个成员的优势,是有意义的进展。这与前边所说的Inventor-DWG模式是两回事。 在AutoCADM2008中的基本的操作过程如下: ◆引入链接的Inventor 模型文件 在菜单中“文件(F)”-〉“新建Inventor链接”;在“选择样板”界面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图形模板文件;在“链接 AutodeskInventor 文件”界面中,选零件文件(12-065.IPT),“打开”;结果 将这个IPT文件形成链接的模型,参见图12-161。 默认情况下,链接的零件主视图平面为AutoCAD规则(XZ面),可以在“选项”界面中的“AM: 工程图”选项卡中,将“主视图平面(V)”参数设置成为Inventor规则(XY面),见图12-162。 ◆创建Inventor零件文件的链接工程图 本书不是讨论ACADM的,因此按链接零件创建相关工程图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结果参见图12-163。 ◆链接工程图的关联更新 在Inventor中修改了链接工程图的关联零件,再次打开这个 DWG文件的时候,在浏览器中可见下列三种情形: ◇项目名底色为红色,表示相关IPT文件找不到,或者所的 IPT文件不是原来的零件版本… ◇项目名底色为橙色,表示此零件正在被Inventor使用… ◇项目名底色为黄色,表示IPT文件已经更改,需要更新。 其中第3种结果是最为常见的。这时,需要手工更新:在浏览 器中选定要更新的视图,在右键菜单中选定“更新”,即可完成链接 工程图的跟随关联更新操作。 参见图12-164。ACADM/MDT不会自动更新。 ◆点评 这样,就基本上解决了Inventor与其他AIS/AIP成员之间在工程图处理的功能上的合理整合。在这种条件下,可能会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但是,这种功能在AutoCAD中并不存在。 以笔者的体会,Inventor正在迅速加强自己的工程图处理能力,是否需要使用这种“共生”的 机制处理Inventor模型的工程图,似乎值得商榷… 关键是: ◇Inventor工程图处理中的主要缺憾,在ACADM/MDT中也不能有效地弥补。 ◇目前还不能用这种机制处理Inventor的装配模型。 ◇我们可以在Inventor的工程图中,为结果图线添加补充图线,并且可以实现与模型修改后 的图线的动态关联,但在“链接”机制下的DWG中则不能完成这种补充图线的关联,这样 反而增加了在Inventor内部没有的新的缺点。 28. 工程图功能小结 零件图、装配工程图,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整个CAD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计结果处理 环节,同时也是耗时最长,讲究最多,最不容易由软件做好的。 平心而论,以笔者见过的、新的或者老的三维设计软件讨论,都没有能够完全做好工程图处理, Inventor实在应当算是其中比较好的、改进较快的一个了。 为什么大家“都”没能做好呢? 但笔者认为,Inventor倒不是像上边那位老兄的想法,而是在努力做好这部分。 读者可能会感觉到,笔者挑Inventor的毛病,在这一章当中是最多的。为什么?因为这一章内容中,涉及到“纯机械专业”的东西最多。笔者已经将许多个具体的功能设置方面不符合GB的问题, 上报给Autodesk开发组,从Inventor 2008的实际结果看,确实因此有了改进。 另外,工程图的创建过程,似乎比创建所依据的三维装配模型更消耗系统资源,这是没办法的 事情,所以笔者建议,配置一台较好的主机,专门用作工程图处理。当然,作为本书中的绝大多数 工程图,由于并不算复杂,不会明显感觉到这种现象。 从设计过程组织来看,专设“描图员”,对结果工程图进行修饰,实在是必要的措施,这也是传 统设计管理的长期做法。要设计师自己做这些技术含量不高、却十分繁杂的事情,应当说在人力资 源配置上是不合理的。 笔者目前的结论和总的评价: ◆尽管Inventor的工程图功能有一些缺憾,但是,比起在AutoCAD中绘制工程图来说,已经 是天壤之别了!所以,笔者宁愿在Inventor中花时间修补工程图成为需要的结果,也不愿意回到AutoCAD中一笔一笔地绘图。因为即便是修补,总体时间也比AutoCAD快了许多,方便了许多。 ◆在后期的设计修改中,Inventor下面的工程图几乎是“一劳永逸”! ◆如果问怎样提高绘制工程图的效率,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用Inventor,从三维开始设计, 或者直接绘制工程图!在Inventor内部解决所有的问题。 ◆如果与ACADM/MDT的工程图能力相比较,两者各有优劣。但是,似乎MDT开发组的成员, 比Inventor开发组的成员,机械设计的专业知识要懂得的多一些,结果也更符合机械制图的一般要求。也许,这是Autodesk并购了Genius的结果? ◆目前,在Inventor内部解决工程图问题,仍然是最合理的方案。 ◆Inventor的工程图,解决了最为重要的“参数化”和“关联”功能问题,这是最大的亮点。 因此,即便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仍然是瑕不掩瑜! 【本章相关文件下载![]() |
版权所有 民众工作室.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