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Inventor>>Inventor2008机械设计应用教程 管路设计(2)

      2. 管线基础知识

   管路是具有相同或不同样式的多条管线的一种集合,多条管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流向系统。管线是一种路径,用于确定装配中流向系统的形状,确定管路的库组件沿该路径的智能布置。有了管线后,就可以基于三维布管样式和定义的通过装配的管线路径,使用资源中心库标准件填充管线。

     2.1 刚性管线

   刚性管线分为两种:硬管和弯管。
   刚性管线样式(“带配件的硬管”和“带折弯的管件”)可以设置导管零件和弯头。
   管线可以包含管段、管接头、45 度和90度的弯头、垫圈、坡口焊的间隙以及自定义折弯。管

接头用于连接直管管段,弯头用于连接每个转向处。如果激活了对焊样式并设置为显示间隙,则将为坡口焊(而不是配件)显示直管管段和方向更改点之间的间隙.

   刚性管线可以是一系列的自动布线区域和参数化布线区域。自动布线区域的创建用在几何约束不重要的位置,可以将自动布线区域转换为一系列连续的草图管段;使用“三维正交布线”工具创 建参数化布线区域是为了将管线约束到现有几何图元或尺寸。

     2.1-1 自动布线

   在定义管线时,选择几何图元后,Inventor基于选定点计算多种自动布线方案,并显示“选择其他”工具,同时显示每种布线方案的管线长度和管段数,参见图14-17。单击绿色箭头循环显示 可用的方案,切换到合适的方案后单击中间的绿色按钮,完成自动布线。
   

   如果以后的编辑中要切换为其他的自动布线方案,需要先激活管线环境,在浏览器的“自动布线”节点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备用管线方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选择其他”工具切换自动区域方案。参见图14-18和模型14-02.IAM。

     2.1-2 参数化布线

   借助“三维正交布线”工具,可以使用几何约束、尺寸、自定义折弯、点捕捉和旋转捕捉来手动定义草图布线点。

   如果现有几何图元(例如顶点、线性几何图元、平面和定位特征,包括工作点、工作轴和工作平面)可以有助于在管线系统中进行布线,则可以应用相应的几何约束和尺寸约束来定义设计。还可以从草图布线点绘制构造线,然后使用“常规尺寸”工具准确定位共面管段。

     2.2 柔性软管管线

   柔性软管管线最多可以包含三个部分:起始配件、软管管段和结束配件。参见模型14-03.IAM。
   一个柔性软管的起始配件和结束配件均必须具有两个接头点。柔性软管管线也可以仅由抑制两种配件的软管组成;或者由抑制其中一个配件的软管组成。
   在创建软管管线时可以在该管线中插入中间布线点,更好的控制软管形状。
   可以在标准部件几何图形之间创建柔性软管管线,也可以从放入现有管线的配件中开始创建柔性软管管线,以创建分支。

     2.3 布线点

   管线通过选择至少两个布线点来创建。可以手动定义布线点,在刚性管线中,还可以在自动布线中自动生成布线点。
   管线通常起始于:

  ◆圆形几何图元,例如面、孔和圆柱切口

  ◆位于装配中的工作点

  ◆任何零部件上的顶点

  ◆激活管线中的现有自由终端布线点

  ◆现有配件
   选择圆形几何图形或工作点时,管线仍然保持与这些点的关联性。如果模型几何图形发生改变,则管线也将自动更新。
   “管线”工具面板和快捷菜单上提供了用于布线点的各种编辑工具,具体取决于特定的管线创建机制和管线类型。例如,如果编辑的是刚性管线,则可以对草图布线点应用“约束”工具、“通用 尺寸”工具和节点右键菜单的“三维移动/旋转”工具。但是,对于自动布线,只能在合适的位置应 用“移动节点”工具、“移动管段”工具和管段右键菜单的“编辑位置”工具。

     2.3-1 刚性布线点

   除了自由终端布线点,刚性管线中的每个布线点通常与配件关联。采用对焊样式的刚性管线是一个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可在管线零部件之间显示间隙。有效的点选择由样式、接头数据和要执 行的操作控制。

   为了更好地控制管线的方向,可以使用三维草图管线工具手动定义任意数量的中间布线点。有一些相应的工具,可以用来对自动布线区域和参数化布线区域中的布线点进行编辑。

   系统生成的自动布线点始终随着在编辑过程中对管线所做的更改而自动更新。参数化布线区域中的草图布线点没有被完全约束,也可以动态更新。

   2.3-2软管布线点
   在软管管线中,中间布线点用于控制样条曲线的形状。
   为了更好地控制管线的方向和形状,可以在指定的起始配件与结束配件或者起点与终点之间选择任意数量的点。有效的中间布线点包括:

  ◆任何圆形零部件(例如圆弧、孔和柱形剪裁)上的中心点;

  ◆显示的零件或装配工作点;

  ◆任何部件零部件上的顶点;

  ◆偏离表面的点;

  ◆“三维正交管线”工具中的直线延长器显示的点。
   通过选择偏离表面的任意点或使用“三维正交管线”工具创建的管段工作点不会随模型几何图元中的更改而更新。基于中心点、工作点和顶点的管段工作点将在模型改变时更新。
   要重定位软管布线点,可以放置几何约束或使用“重定义”工具调整现有几何图元的偏移距离。编辑软管长度不影响相邻软管布线点的位置。

     2.4 “三维正交布线”工具

   在刚性类型的管线中创建管线点,或者为不含起始配件或结束配件的柔性软管管线放置节点时,将激活“三维正交布线”工具。

   将光标移动到“三维正交布线”工具的方向轴上时,有效点(构成所允许长度的连接的点)显 示为绿色的点;无效点即不在样式标准所设置的范围内的点显示为黄色的“X”;满足最小长度要求, 但不足以匹配其他配件或折弯的选择显示为蓝色的点。

   可以根据需要使用键盘上的加号键(+) 或减号键 (-) 改变“三维正交布线”工具的尺寸。    单击标准工具栏的“格式>激活的标准…”,选择“文档设置”对话框的“造型”选项卡,可以在“三维捕捉间距”项目中设置旋转角度增量。

     2.4-1 用于创建硬管的工具元素

   硬管样式处于激活状态时,所有元素均将显示在“三维正交布线”工具中,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围绕本地轴自由旋转;

  ◆以 90°或 45°为增量改变方向;

  ◆从参照的几何图形创建点;

  ◆选择自选定边偏移的点。
   首次出现“三维正交布线”工具时,仅显示直线延长器。使用直线延长器,可以选择自选定点偏移的点。沿该线选择点后,“三维正交布线”工具的其他元素就会显示在选定点处。
   “三维正交布线”工具中针对带有配件的硬管所提供的元素(参见图14-19)包括:
       

  ◆方向轴:显示下一个布线点的有效方向。单击线,可以在该方向添加一个节点。与“点捕 捉”工具共同使用,可以捕捉参照几何图元和方向轴的交点。

  ◆旋转箭头:显示下一个布线点的旋转可能性,可以自由旋转。与“旋转捕捉”工具共同使 用,可以将方向轴旋转到参照几何图形的某个方向。

  ◆45度角度控制器:以45度为增量改变方向。仅当激活样式中设置了45度布管方向时此选 项才可用。如果改变了一次方向,单击选定轴上显示的单个箭头,可以返回到原来的角度 位置(参见图14-20)。
        

     2.4-2 用于创建弯管的工具元素

   当“带折弯的管件”样式类型处于激活状态 时,将显示方向轴和旋转箭头以及创建折弯管路 的特定元素(旋转控制柄和半径箭头),参见图14-21。
        
   除了能够围绕本地轴自由旋转、从参照的几何图元创建点以及选择自选定边偏移的点外,还 可以:

  ◆使用旋转控制柄创建任意角度的折弯;

  ◆使用半径箭头更改折弯半径。

     2.4-3 用于创建软管的工具元素

   对于没有起始配件或结束配件的柔性软管管线,其“三维正交布线”工具的元素与为弯头类型的管线提供的工具元素类似。参见图14-22。
        

   差别在于:中间所做的每个选择都将创建用于控制软管管段形状的管线点,而不是创建一个精确的圆弧,所有也就没有控制折弯半径的半径箭头,也可以选择从选定表面偏移的点。

     2.4-4 使用“捕捉”定义点

   当激活“三维正交布线”工具并选中了右键菜单中的“点捕捉”和“旋转捕捉”(参见图4-23), 可以通过捕捉模型上的点、边或面来定义方向轴的方向和布线点。

   使用“旋转捕捉”来改变方向轴的方向时,先拖动旋转箭头,同时将光标停留在要捕捉的边或点上,将在亮显的边或点和方向轴之间显示虚线,参见图14-24左。

   使用“点捕捉”定义点时,将光标停留在边或面上时,在亮显的几何图元和方向轴的之间出现 虚线,并在它们的交点处显示预览点,单击选定的几何图形,点即被创建,参见图14-24右。

   结果参见模型14-04.IAM。
  

     2.4-5 输入精确值

   可以输入角度和距离的精确值。输入的值是从激 活位置到当前节点的距离或角度。

   如果在“三维正交布线”工具的方向轴上捕捉点, 则输入的值为从该捕捉点到要添加的所需节点的距离。输入的值必须符合管段长度的设置规则,否则系 统将提示重新输入值,参见图14-25。
        

   要输入精确值,请在光标悬停在“三维正交布线”工具的方向轴或旋转箭头上时,开始键入值。也可以通过单击鼠标右键并选择“输入距离/角度”来输入值。

   对于带折弯的管件样式,也可以输入精确的折弯半径。新半径仅影响下一个折弯。以后所有的折弯都将使用“三维布管样式”对话框中所设置的默认半径。

第  [1]  2  [3]  [4]  [5]  [6]  页
版权所有    民众工作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