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工艺与材料>>材料科学基础
第三章 材料的晶态结构及有序化

              3.6 高分子材料晶态结构(3)

    3.6.2高分子材料晶态结构模型

    随着人们对结晶高分子的认识的逐步深入,在已有的实验事实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观察到的各种实验现象,进而探讨结晶结构与高分子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下列三种结构模型:
    1. 缨状微束模型
    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在结晶高分子中,晶区和非晶区互相穿插,同时存在。在晶区中,分子链互相平行排列形成规整的结构,但晶区的尺寸很小(10nm左右),一根分子链可以同时穿过几个晶区和非晶区,晶区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规取向的;而在非晶区中,分子链的堆砌是完全无序的。这个模型又叫两相结构模型(如图3-48)。它能解释当时的许多实验事实,如晶区部分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非晶部分有较低的密度,提供了形变的自由度等。对结晶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按照这个模型,高分子的晶区和非晶区显然是不能分开的,而用苯蒸汽腐蚀聚癸二酸乙二酯的球晶时,球晶中的非晶部分被慢慢抽提出来,而残余的介晶部分呈球形发射状态,证明高分子的非晶部分和结晶部分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的。高分子单晶体的发现更是这个模型所不能解释的。50年代后,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分子结晶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相结构模型逐渐被新的结构模型所取代。
2. 折叠链模型
    1957年,A. Keller等人从很稀(0.05-0.06%)的二甲苯溶液中用极缓慢的冷却速度成功培育得到大于50微米的菱形片状聚乙烯单晶。用电镜测得单晶薄片的厚度约为10nm,其厚度与分子量无关。同时单晶的电子衍射图证明,伸展的分子链是垂直于单晶薄片取向的。由高分子的分子量可以推算出伸展的分子链的长度在100-1000nm以上,这就是说,晶体厚度尺寸要比整个分子链的长度尺寸小得多。为了合理地解释以上实验事实,Keller提出了折叠链结构模型。该模型适用于结晶度较高的情况。
    该模型认为,在高分子晶体中,大分子链以折叠的形式堆砌形成结晶(图3-49)。伸展的分子链倾向于互相聚集在一起形成链束,其长度比分子链长得多。因链束细而长,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很不稳定,所以链束会自发地折叠成带状结构。虽然折叠部分的规整性受到一定的破坏,但是带状结构具有较小的表面能,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进一步减小表面能,结晶链束应在已形成的晶核表面上折叠生长,最终形成规整的单层片晶,这就是片晶生长的过程。片晶中分子链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晶片平面的。另一种说法认为,链折叠是直接由单根分子链,而不是链束进行的。虽然这种解释过于理想化,但是折叠链片晶在很多结晶性高分子中都得到证实,甚至那些侧基较大,或较僵硬的分子链在结晶是也能生成折叠链结构,例如纤维素的衍生物,因此折叠链结构模型的基本点已被人们所接受。由于每一根高分子链在晶区连续折叠,相连的链段在晶片中的空间排列是相邻的,故称为近邻规整折叠。
    鉴于实际高分子结晶大多是晶区和非晶区共存,R. Hosemann在折叠链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隧道-折叠链模型。这个模型综合了在高分子晶态结构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形态,包括伸直链、非晶区、晶区、空穴、折叠链、链的末端等,特别适合于描述半结晶性高分子的结构形态。

第 [1] [2]  3  [4] [5] [6] [7] 页
版权所有    民众工作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