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工艺与材料>>材料科学基础
第6章 表面与界面

              6.3 界面结构(3)

    6.3.4 共格界面理论

    在共格界面理论中,主要分为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和非共格界面三种类型。
    (1)共格界面
    界面质点同时处于两点阵的结点上,将构成共格界面,其界面模型如图6-28所示。实际上,晶体结构内部的质点都有最适宜的近邻排列而处于低能状态。但在界面上,每个质点需同时与两侧晶体表面质点进行键合,其中点阵位置的不一致性会增加界面原子的能量,产生界面能中的化学分量(γ化学),其大小与点阵位置不一致的程度有关。对于共格界面,这是唯一的附加能量γ共格 = γ化学。当界面上的原子间距差别不大,界面上点阵是能够通过一定的畸变保持共格的,如图6-29所示。相应引起的点阵扭曲 ,称为共格畸变或共格应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氢氧化镁加热分解成氧化镁Mg(OH)2 -→MgO+H2O,就易形成这样的界面(图6-30)。
               
       
(2)半共格界面
    对于半共格界面,需要引进点阵失配度的概念。点阵失配度δ定义为:
                         (6-49)
式中:a 和aβ分别是α和β相无应力状态的点阵常数。研究已表明,界面上的附加能量是与δ2成正比,相应二者的关系示于图6-31。当δ较小(<0.05)时,能形成共格界面。对于较大的原子失配度(0.05≤δ≤0.25),从能量角度而言,以半共格界面代替共格界面有时能量会更低。在半共格界面上,它们的不匹配可由刃位错周期地调整补偿(图6-32)。对于上部的晶体,每单位长度需要附加的半晶面数 ,即位错间距:
                                     (6-50)
    对于小的δ,可以近似地写成:                         (6-51)
式中:b是柏氏矢量,b=(a + a )/2。对于半共格界面模型,可以认为在界面上除了位错心附近外,其他位置几乎完全匹配,在位错心附近的结构是严重扭曲并且点阵面是不连续的。实际上,失配通常是二维的,在这种情况下,若界面包含两组不平行的间距分别为 和 的位错列,如图6-33所示,则共格应变场可能被完全松弛。
     
    半共格界面的界面能可以近似地认为由两部分组成:一项是共格界面的化学项γ化学,另一项是结构项γ结构,它是由失配位错产生的结构扭曲而引起的额外能量,于是:
                          γ半共格 = γ化学+γ结构                    (6-52)
    根据布鲁克(Brooks)的理论,晶格畸变能W可用下式表示:
                 (6-53)
式中:δ为失配度, 是柏氏矢量,G是剪切模量, 是泊松比, , r0是与位错线有关的一个长度。根据(6-53)式计算的晶界能与δ的关系如图6-31中的虚线所示。由图可见,当形成共格晶界所产生的δ增加到一定程度(a与b的交点),再继续共格连接,所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将大于引入位错的能量增加,这时以半共格相连在能量上会更低。
(3)非共格界面
    当点阵失配度较大,如δ = 0.25,则每隔4个面间距就有一个位错,从而导致位错心周围失配的区域重叠。因此,结构上相差很大时就不可能形成共格晶界或半共格晶界,而相邻晶体间必有畸变的原子排列,这样的间界就是非共格晶界。一般的说,两种任意取向的晶体沿任意面结合时就可能得到非共格界面,如图6-34所示。
    非共格界面的结构描述将更为复杂,但它们和大角晶界结构仍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例如,它们的能量都很高(大约在500-1000mJ/m2),界面能对界面取向都不敏感等。

第 [1] [2]  3  [4] [5] [6] 页
版权所有    民众工作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