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攀枝花简介>>地方特色    
                       攀枝花特产(2)

 七、石 眼
     石眼,我国制砚史上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七个石眼的为珍品,八个眼的为瑰宝,而攀枝花在苴却砚上石眼最多的有200多个,最大的石眼直径在四公分以上,真可谓宝中之宝。苴却砚石眼,千姿百态。或青如碧玉,或红似金瞳,或白如月牙。其形圆如龙眼、鸲鹤眼,长似乌鸦、丹凤。精巧的石眼,既是美和雅的装饰,又给人以丰富的遐想,韵味无穷

 八、米易中华绿
   “米易中华绿”花岗石产于攀枝花市米易县,它是花岗石“大家族”中的佼佼者。1987年它参加意大利克拉拉世界石材展览会,受到与会各国专家、厂商青睐,赞美其朴实中寓华贵,晶莹中见高雅,从此闻名于世。“中华绿”(GM01——05),在岩石里呈深灰至灰黑色,磨成镜面,是墨绿色。其色翠绿欲滴,顿起清凉、幽雅、静 谧的氛围。“中华绿”光彩照人,用其翡翠般的气质,为北京亚运村、广交大厦、上海大楼、沈阳酒家、锦江宾馆等干万广厦装点,显示自身价值。
             
   “中华绿”在同族中是“皇帝的女儿”,质地优良,硬度适中,锯、切摩加工性能好,成材率、光洁度高,尤其色泽更胜“同族”一筹。在欧美市场,红色、灰色、玫瑰色400美元/m3,黄色 600美元/m3,而绿色、蓝色高达 2500美元/m3。据勘:地球上绿岩盛量极微,故“中华绿”在国内外市场走俏。欧、美各国及日本、沙特等国和港、澳、台都急待进口,每年秋季广交会上,“中华绿”均成为外商和国内厂家的热门洽商话题。
  清代米易何东铭《邓西野录》有发现“砮石”的记载。但因清庭“奇技淫巧”弊政的压抑,致使“中华绿”长期沉睡。七十年代末,国家下达了“攀西裂谷”课题,中科院同志和四川省106地质队工程师王明坤等在实践课题的野外作业中,发现了草场新火山的特异岩体。他们不以“额外负担”为苦,跟踪勘察,在黄草等地相继发现了同样质地岩体,由当时知名个体户胡乾易投资,采磨70X40mm石材光样送检,被省建材局负责同志和西南中外合资企业华信公司总工、石材专家张光义等认定其很有开发价值。于是,当时一些不识宝的农民竞相拿起铁镐、千锤上山开采荒料。县里外300元起“家”,勘定有:黄草的老熊沟、牛马厂和草场的新火山以及白马、挂榜、沙坝等乡的唐家湾、仙山嘴等矿点,矿区北起尖子山,南至红石崖,西起草场,东至青杠坪。仅目前已开采的矿点地质点储量就有417万立方米。其矿体为角闪辉石正常岩,有深墨绿、墨绿、浅墨绿等品种。“中华绿”已开始起步,现80%产品销往欧、美、亚、非、澳州部份国家、仅1992年产值即达1500万余元。“中华绿”已在我国南腹地攀西裂谷的青史上,写下绚丽的新页。

 九、中国名砚--苴却砚
   苴却砚,因产于苴却(即现四川攀枝花市江南一带的旧称)面得名。1909年大姚县巡检宋光枢取三方苴却砚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奖、荣享盛誉。1913云南省府准备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傅寸秉信赴昆明传授技艺,寸未及成行即病故、苴却砚从此失传。盛产苴却砚石的地区现已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管辖。苴却砚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已发现的就有石眼、青花、渔脑冻、冰纹、云纹、火捺、金星、绿标、黄标、玉带标、鱼子纹、金线、银线等,特别是石眼,碧翠高洁、鲜活如神、青如碧玉、红似金瞳、形如猫眼、鸲鹆眼等,堪称一绝。

 十、动物人参
爬沙虫
    爬沙虫,产于安宁河畔,俗称“安宁土人参”,学名中华大岭蛾。爬沙虫生于干热河谷,借卵石罅隙温水之地产卵孵化,其长约6—9厘米,色墨绿,多脚,扁平嘴。含高蛋白、多种氨基酸及多种药用成份。十冬腊月为捕捉旺季,每逢晨雾更是良机。爬沙虫性温味甘,补气补肾,尤具滋补强壮、仰虚缩尿固本之功,堪称药膳佳品。或炸或蒸,皆味美汁鲜
           

 十一、雅江鱼
    每到秋末冬初,正是美餐江鱼的时候。雅江鱼为细鳞鱼,属鱼纲鲤形目鲤科裂腹亚科,本地常见的有齐口裂腹鱼等四种,又以细鳞裂腹鱼为最多,与名闻遐迩的雅安沙锅雅鱼同属一类而又微有差别。攀枝花地区的雅江鱼生活在江水中下层,以岩生藻类为食,性喜冷水,难于人工饲养。本地区江河纵横,岸陡壁峭,水流湍急,水温偏冷,又尤以雅砻江为甚,是此鱼栖息繁衍的理想之地。入冬,攀枝花境内雅砻江的江水逐渐清澈,藻类生长茂盛,故此时的江鱼最肥,每尾均在一公斤左右。雅江鱼头小身大,肉质细嫩,富含磷、钙、铁等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富。
           
  共 2 页: 【上一页  
 
民众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