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Inventor>>提高篇  

             工程图的创建与技巧(2)

   在上一期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Inventor工程图处理的几个特点,而这些特点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原来由人考虑的事情,由软件完成了,这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对于零件工程图,Inventor的表现如下:

    ☆实现了正确的投影结果,并且与三维模型双向关联;

    ☆实现了正确的尺寸标注、公差标注、形位公差标注、焊接等其他符号的标注,并且与相关图线关联;

    ☆实现了正确的各种剖切或向视图表达,并且与模型关联……

    这样,几乎90%以上过去需要设计师考虑、甚至一笔一笔绘制的图样,现在可以半自动、甚至全自动地完成了。更有意义的是:Inventor实现了工程图与模型的双向关联。而这种关联的特性,正是人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所特有的、必须的东西。现在,设计师终于可能摆脱这些繁杂的重复劳动,而用更多的时间去做设计师特有的创造性的工作了。在装配工程图的范围内,Inventor的表现也同样精彩。

五、 体验创建装配图

    1.装配视图创建

    (1)开始新图,选定“Metric选项卡”中的“GB.IDW”,进入中国标准的工程图环境;

    (2)在“工程图视图面板”工具面板上启用“创建视图”,找到“013.IAM”文件,打开。

    (3)创建“右视图”方向的基础视图,再创建通过轴中心的全剖到右面的视图,投影创建下面的视图,如图1和7-01.IDW(网上附属文件,下同)所示。



图1 装配图实例

    2.添加中心线

    在Inventor R10中,可以像在零件图环境中那样,为装配图自动添加中心线:选定要处理的视图,在右键菜单中选择“自动中心线…”选项,并设置合适的类型(如图2所示),系统将按要求完成大部分中心线和中心标记的自动创建,其余可手工添加,如7-02.IDW所示。



图2 自动中心线

    3.剖面线控制

    剖面线的角度、间距等,一般是Inventor按照默认的参数自动填充和控制的,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装配层次,常需要进行人工修饰:在选定剖面线之后,可在右键菜单中选择“修改剖面线图案(M)…”选项,之后在如图3所示的界面中进行参数调整。



图3 剖面线参数设置

    根据工程图的规则:在装配图中,标准件(例如螺钉)和实心轴不做剖切处理。Inventor默认的处理结果是“标准件不剖”,对于实心轴则没有作规定。所以为了实现实心轴不剖切的功能,需要设计师自己设置。操作过程如下:

    (1) 选定剖视图,在浏览器中展开这个视图的下属装配结构树(如图4左边所示),找到要不剖的零件,例如“013a.IAM”下的“013-轴.IPT”,Inventor将在本视图中醒目显示这个零件;

    (2)在右键菜单中关闭“剖视图(S)”开关,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设置不剖的零件

    (3) 在默认状态下,视图中是不表达螺纹线的。如果需要设置为表达,方法是:选定这个视图,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编辑视图(E)”选项,之后在“工程视图”界面的“选项”选项卡中,将“螺纹特征”设置成有效(如图5所示)。结果参见7-03.IDW。



图5 螺纹特征表达开关

    4.零件引出序号

    在装配工程图中,每个零件都有一个序号,Inventor可以实现为零件引出序号的功能,一般的操作步骤如下:

    (1)切换到“工程图标注”工具面板,选定右面的视图,在标注工具面板中,点击“自动引出序号”功能(如图6所示);



图6 自动引出序号

    (2)在接着弹出的“自动引出序号”界面中,点击“添加或删除零部件”选项,并拉出窗口选定所有的零件,如图7所示的结果;

    (3)然后点击“选择放置位置”按钮(目前是水平排列序号),之后选择图形区中的合适位置。

    Inventor将自动标好引出序号,结果参见7-05.IDW。



图7 选定要操作的零部件

    这些序号的引出线的起点,默认是箭头,而且落在零件轮廓线上,这不利于清晰读图。可以编辑引出序号的样式,把箭头替换成小圆点(这更符合GB标准)。操作过程是:

    (1)选定一个引出序号,在右键菜单中选定“编辑引出序号样式(S)”选项,在之后弹出的“样式和标准编辑器”界面中,点击“字样式”栏目中的“指引线样式”条目右侧的铅笔按钮;

    (2)将“终止方式”改称“小点”,“大小”改成“2”,然后点击“完成”按钮。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引出序号终止方式的修改

    (3)选定引出序号,拖放调整到合适位置,使之符合清晰可读的要求,结果参见7-06.IDW。

    需要说明的是,引出序号的位置,即便是老工程师也不能一次调整满意,何况智力比人要差很远的软件。所以,上述位置调整的操作是必然的操作。另外,也可以将引出序号的末端,通过拖动,放在零件轮廓内部,而不是放在轮廓线上,就像7-07.IDW所示的那样。这也完全符合GB的要求。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把 “替换指引线样式”设置成“常规”才行,否则将是大号的黑点。如图9所示。



图9 替换样式设置

    已经完成零件引出序号操作的工程图,如果相关零件的模型有较大改动,则工程图轮廓线的位置变动也会比较大,那么这个引出序号的圆点就很可能不在零件的轮廓上了。因为Inventor并不是计算圆点与零件轮廓的相对位置,而是直接记下并保持了圆点相对于这个视图的位置。如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只好手工调整圆点的位置了。

    引出序号的作用是为了在读图的时候方便查找,并且与明细栏对应。一般条件下,序号的编号是以读图顺畅为基本条件。而Inventor默认的编号是以零部件进入装配的先后次序为根据的。这样,重新编号就是必然的操作。重新编号的具体过程如下:

    (1) 选定引出序号,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编辑引出序号(D)”选项,之后弹出如图10所示的界面;



图10 引出序号重编号

    (2)在“引出序号值”的栏目中,点击“项目”数据框,键入需要的值,这是将在明细栏中出现的序号;

    (3)最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结果参见7-08.IDW。

    如果再次编辑已经改过的引出序号,我们可以看见:在“替代”栏目中的数据值已经自动与“项目”数据相同了。实际上,这个“替代”数据是在引出序号标注中出现的序号。这里需要注意:绝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项目和替代)的数据必须是相同的,所以请不要自行更改“替代”栏目的数据。

5.明细栏

    需要说明:Inventor把工程图中的明细栏翻译成了“明细表”。笔者会在讨论中沿用工程界的术语,而在描述Inventor的功能时使用Inventor的提法。

    在工程图标注工具面板中,首先选定“明细表”功能,然后选定刚才添加了引出标注的视图,确定后,就可以在工程图中指定放置位置,系统则自动创建该工程图的“明细表”。而在该“明细表”中,可能有一些不符合中国机械设计要求的地方,需要设计师来进行修改。

    (1)明细栏总体格式调整

    按GB标准,明细栏可能在标题栏的上方,此时明细栏本身的标题在下方;或者作为接续页在独立的一张图纸上,这时明细栏本身的标题就在上方。而对于 Inventor来讲,他的默认样式是明细栏本身的标题在上方,如7-09.IDW所示。对于明细栏在标题栏上方,而明细栏本身的标题在下方的情况,就需要做些调整了。操作者可以首先选定明细栏,然后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编辑明细表样式(S)”选项,最后将参数设置成图11所示的结果就可以了。结果参见7- 10.IDW。



图11 格式参数调整

    (2)明细栏内容调整

    首先解决格式问题:选定明细栏,在右键菜单中选定“编辑明细表样式(S)”选项,在图11所示的界面中按下“列选择器”按钮。系统会弹出如图12所示的界面,在该界面中,选定增减明细栏的数据项目。例如,将“名称”从“可用特性”栏目“添加(A)”到“所选特性(E)”栏目中,并“上移(U)” 到顶部,然后“确定”。



图12 选择明细栏的列

    之后,再把列的名称和宽度按照设计习惯要求作些修改(如将“项目”改成“序号”,这个栏目宽度改成12mm等 ),如图13所示。结果参见7-10.IDW。



图13 改变栏目名称

    (3)明细栏内容格式调整

    从7-10.IDW中可见,5号零件的重量数据成了双行,也就是“7.025e-004kg”,这不符合我们的需要。类似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其他的结果,因此需要对明细栏的表达格式进行调整。

    编辑明细栏,在图14的界面中选定“重量”栏目名称,然后在右键菜单中选定“格式化列”选项,之后将数据表达设置成“应用单位格式”,而不使用默认格式(另外还有一些格式的细节需要调整,如多少位小数、什么单位……),明细栏就成为如7-11.IDW所示的结果,这已经符合要求了。



图14 调整栏目表达格式

    6.装配工程图更新规则

    对于装配工程图,改变了某个参与装配的零件,但还没有更新装配模型。在这种条件下打开装配图,Inventor会发出提示(如图15右侧所示)。



图15 装配图更新提示

    保存工程图时,系统将提示“是否同时保存模型的更改”(如图15左侧所示)。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完成装配模型的更新,因为再次打开原装配工程图后,新数据不会自动加入,所以需要手工更新,具体方法是:在装配环境中,依次选择菜单中的“工具(T)”→“全部重建(R)”。

    如果装配中零件的明细栏相关属性发生改变,再次打开工程图,Inventor将自动更新明细栏的相关数据——这是R10的进步。

 
共 2 页:【上一页
 
版权所有    民众工作室.制作